阅读:7274回复:7
为什么说鱼生火,肉生痰?--转为什么说鱼生火,肉生痰?
前 言现在生活条件“好”了,在养育孩子方面,父母和祖父母总在担心孩子会营养不良,于是水果、蛋奶、鱼肉,特别丰富,殊不知这样反倒会让孩子的脾胃受伤,于是总爱生病。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食育?这是个非常值得现代家长学习的问题。 民间有一些有关育儿的俗语,乍看上去和我们通常的认识不同,例如“鱼生火、肉生痰”,鱼、肉不是我们的营养来源吗?怎么会变成导致疾病的痰和火呢? 引子:吃虾仁会“上火”有个家长抱着孩子来看“上火”。原来孩子的脸颊及后背密布着红色的丘疹,这是典型的“湿疹”。细问一下才知道,心急的爸爸给11个月的宝宝吃了一只虾仁,随后孩子就浑身瘙痒、哭闹不安,长出“湿疹”。 为什么会“鱼生火、肉生痰”?先唠唠为什么“鱼生火”? 鱼在寒凉的水里应该性寒啊?大家都知道物极必反,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鳞部鲤鱼篇讲:“《时珍曰》按丹溪朱氏言:诸鱼在水,无一息之停,皆能动风动火,不独鲤也。”,“至阴之物,阴极则阳复。”。虽然鱼在水里极寒湿的环境中生活,但肌体要产生足够的热量才能抵御寒冷,才能不停地游来游去,所以鱼的性质反而是热性的,吃了爱上火。不信?你今晚吃鱼,明早大便就不痛快。 鱼和肉等食物是我们营养的主要来源,怎么会变成“痰”和“火”影响健康呢?我们的脾胃就像一个“加工厂”,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必须在这里经过加工才能被消化、吸收。孩子的脾胃不比成人,这个“加工厂”生产能力有限。因此孩子的食谱也很讲究,例如婴儿都吃乳类食物,长大后才能逐渐添加辅食。如果给宝宝的“加工厂”增加过多的工作任务,例如不间断的吃零食、或者饮食的量大质优,就会损伤脾胃。“机器”损坏了,就不能生产合格产品,大量的残次品在体内堆积,就会导致疾病。比如,宝宝如果不能充分消化食物,大分子的蛋白颗粒就会进入血液中,变成抗原引起湿疹。 另外,很多孩子睡眠时呼吸音粗,甚至打呼噜,医生检查常会发现腺样体肥大或扁桃体肿大,这些都是“肉生痰”的表现。也是由于孩子脾胃功能较差,“加工厂”出产残次品,痰浊阻于气道,凝结成肿块所致。孩子脾胃功能不健全还会引起腹痛、消化不良等其他疾病。 鱼,民间还称之为“发物”,婴幼儿时期身体内分泌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,各种酶的分泌还没有健全,过早接触“发物”会在体内形成过敏源,引起致敏应答反应,爱生湿疹爱生疮,长大了爱起头皮屑。3岁后身体的各种酶已经健全了再吃,相对来说风险就小得多了。 再谈谈猪肉: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猪肉性微寒,有小毒,多吃生湿气多痰。他说“凡猪肉能闭血脉,弱筋骨,虚人肌,不可久食,,病人金疮者尤甚。”。性微寒的肉食进入体内,身体就得动用热能来对抗消化,不小心热能调过头了就上火了,如果不及时调理,久之孩子就出现地图舌、手脚心热、大便干粪头、睡觉碾转反侧、爱趴着睡觉等一系列阴虚火大的体征。多吃肉生湿多痰,湿在体内是水肿,痰在体内就是脂肪。所以吃肉多会发胖,而且是臃肿的胖。这样的孩子免疫力低下,抗病能力弱,经常爱感冒得肺炎,也就是专家教授们说的易感儿。 |
|
板凳#
发布于:2017-09-12 06:51
|
|